孩子频繁流鼻血,只是“上火”?腿上症状引医生警惕,精准识破“止血胶水”缺失病 ​

2025-08-04 17:19 大众报业·九州体育阅读 (3252) 扫描到手机

九州体育8月4日讯  (记者 孙贴静)很多孩子都有爱抠鼻子的习惯,为此容易引发鼻出血。然而,频繁的流鼻血背后,或许藏着一种基因病:血管性血友病,这一因身体缺失至关重要的“止血胶水”——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而引发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若未能及早预防和治疗,则会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近日,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成功救治了一名 4 岁的血管性血友病患儿。

频繁流鼻血误以为调皮、上火

小新从小就爱抠鼻子,偶尔流点鼻血,家长总觉得是孩子“调皮”伤了鼻腔黏膜,加上天热“上火”没太当回事。可最近一个月,情况变得不对劲:孩子一周里竟然流了五六次鼻血,有时半夜睡着觉都会突然流起鼻血,虽然每次按压一会儿就能止住,但频率实在太高了。

直到那天清晨,小新又开始流鼻血。这次特别凶,按了十多分钟依然没止住,家长焦急地抱着他赶往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

腿部多出淤青引医生警觉

接诊的血液科医生仔细检查时,发现了一个被家长忽略的细节:小新的双腿上有好几块大小不一的淤青,有的呈淡紫色,有的已经变成黄绿色,像是磕碰后留下的,但家长说最近孩子并没有明显的摔跤或碰撞。

“频繁流鼻血 + 不明原因淤青”,这两个信号让医生立刻警觉起来,当即安排了血常规和凝血常规检查。

检查结果很快出来: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更关键的是凝血常规显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这可能不是简单的鼻腔问题,要警惕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尤其是血友病相关的。”医生的话让小新父母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确诊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

为了明确诊断,小新被收入院做进一步检查。通过凝血因子活性检测,医生发现他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水平及活性都明显降低 —— 这正是血管性血友病的典型表现!

可能很多人听说过血友病,却对血管性血友病感到陌生。其实,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在男女群体中均可发生。其中,女性患者月经增多、产后出血风险较高,生育能力大多受影响。目前,我国血管性血友病首诊误诊率超过40%,有些患者需要辗转多家医院才能明确诊断。

黏膜出血是最突出的表现

我们的血液里,有一套精密的“止血系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就是其中的重要成员。它就像“胶水”一样,能帮助血小板黏附在血管破损处,同时还能保护凝血因子不被快速分解,让血液能及时凝固止血。如果 vWF 缺乏或功能异常,血管破损后就很难形成有效的血凝块,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出现各种出血症状。

血管性血友病最突出的表现是黏膜出血,比如鼻腔黏膜出血(流鼻血)、牙龈出血(刷牙时容易出血);女性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过多,甚至因此导致贫血;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表现为黑便、呕血)、皮肤反复淤青(哪怕轻微碰撞也会出现),以及创伤或手术后出血不止等情况。

小新就是典型例子:频繁流鼻血、皮肤易淤青,都是因为vWF 缺乏导致凝血功能出了问题。确诊后,医生立刻为小新输注了含有vWF的凝血因子制剂。药物很快发挥作用,鼻腔出血止住了,孩子的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住院观察几天后,小新顺利出院。

惊魂未定,鼻出血引发二次入院

可没想到,出院后半个月,意外再次发生。小新在玩耍时不慎磕碰,他的鼻子又开始流血,大量鼻血没能从鼻孔流出,而是顺着咽喉流进了消化道,在胃里和食物混合后,变成了“黑褐色呕吐物”吐了出来。再次紧急入院时,小新因失血过多已出现重度贫血,甚至引发失血性休克,生命岌岌可危。

医院紧急启动抢救:先由耳鼻喉科进行了急症探查止血;血液科团队立刻给予冷沉淀、血浆输注补充 vWF和凝血因子;同时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再配合凝血酶等药物加强止血,经过一系列救治,小新转危为安。治疗期间,医院多次组织血液科、消化内科、普外科、耳鼻喉科、介入科等多学科进行会诊。在多学科团队的携手努力下,小新的病情逐渐好转,目前已平稳出院。,小新的病情一点点好转,现已平稳出院。

小新的经历给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血管性血友病虽然是基因病,但只要早发现、早干预,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重量。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血液科医生特别提醒:当出现频繁流鼻血、牙龈出血等出血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做凝血功能检查,不要简单归咎于“上火”。血管性血友病患者有出血症状时按需治疗。日常护理也要格外注意,患者要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导致创伤的活动;家里尽量减少尖锐物品,家具边角可以加装防撞条;刷牙时用软毛牙刷,避免损伤牙龈;如果需要手术(包括拔牙等小手术),一定要提前告知病情,做好术前准备。血管性血友病是遗传性疾病,如果家族中已经有确诊患者,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直系亲属)最好也做一下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