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警事丨从军营到警营 老物件里藏着他们的“双重荣光”
八一到来,军号吹响,无数最可爱的人,一同奏响强军兴军的奋进乐章。在青岛市公安局市北分局里,有许多优秀干警自部队转业,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全力守护。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从军“老物件”, 以及这些老物件背后属于他们自己闪亮的人生。
兴隆路派出所社区民警 马怀龙
这顶军帽,我在部队戴在头上24年,2008年转业时,我恋恋不舍地将他摘了下来,珍藏至今。现在我已经离开部队17年了,但这顶军帽仍像一颗闪闪发亮的珍珠镶嵌在我的脑海中。每每取出来看一看,就会回忆起当年的青春年华。轰轰烈烈,雷厉风行的部队的场景,是填满我青春的回忆。这顶军帽又像一盏闪耀的明灯照耀着我,转业到公安队伍后,虽然称呼变了,任务变了,但我仍然奋斗着,不曾有过一刻地松懈,我将服务群众作为我每时每刻的任务,只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守护好社区的万家灯火和一方平安。
台东派出所社区民警 张法猛
抽屉里那个洗得泛白、边角磨亮的旧海军挎包,一直跟着我。在部队雷达站那些年,它就是我的“百宝箱”:塞着浓茶缸子、写满密密麻麻数据的记录本(我们叫它“监测日志”),还有擦镜头的绒布——守着“千里眼”,容不得半点模糊。
转业后我一头扎进社区,这老伙伴又上岗了,但早换了内容:便民的小扳手、螺丝刀,防火防诈的宣传页,厚厚一摞警民联系卡。有时还装着帮王奶奶买的药,或者修小区坏路灯要用的零件。从盯着雷达屏幕守护海天,到穿着这身“新蓝”走街串巷,这包的分量一点没减——装的都是街坊邻居实实在在的冷暖安危。
包旧了,但精神头没变。现在它天天搭在我肩上,提醒我:社区也是“阵地”,巡逻就是“扫描”,倾听就是“接信号”。群众的需要就是“回波”,看见了,听清了,就得准确定位,及时“处置”。我这个老雷达兵,换了阵地,照样在岗。平安,就在这每一步、每一声里。
双山派出所社区民警 葛少华
铁皮盒里,那些荣誉证书和泛黄的工作笔记,记录着13年从军的那些点点滴滴。
刚转公安时总觉得“不适应”,军舰上的口令变成了街头的家长里短,曾以为荣誉是冲锋陷阵,直到帮迷路老人找家,他颤巍巍写下“谢谢”,才懂,守护烟火气也是硬仗。
如今笔记里添了社区民情,证书摆在抽屉最上层。巡逻时摸出笔记本,字里行间都是初心。守好街坊们的日子,就是我给这身制服新添的勋章。
阜新路派出所110民警 王春生
在我的珍藏里,有一枚优秀士兵证章,静静地诉说着他从军热血的青春。我每天总是第一个起床,第一个参加训练,每项训练内容必须要做到最好。在入伍的第二年,我被连队表彰为优秀士兵,获得人生最宝贵的第一枚“优秀士兵”证章。那一刻,激动与自豪勇上心头。
转业后,我进入市北公安阜新路派出所工作,身份变了,但军人的精神始终未改,我一直保留着那股不服输的精神。凡事都要做好,凡事都要做细。这枚证章,不仅是我军旅生涯的荣耀见证,更是我人生路上不断奋进的动力源泉,激励着我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
双山派出所治安民警 于振海
箱子底层压着那件07式海军礼服,领花的锚链被我摩挲得发亮,它跟着我在舰桥待了整月,暴雨打湿的肩章至今留着浅灰印记,这是我92年入伍后第一件礼服,07年发下来那天,如今翻出来,袖口还别着当年在舰上时蹭上的船用漆,一小块银灰,像枚不会褪色的纪念章。
穿警服时总觉得“小”——不用再盯雷达上的光点,却要管张张家长、李家短。直到冬夜帮迷路老人找到家,他攥着我手说“比亲儿还靠谱”,才懂:军舰护的是国之疆,警服暖的是民之心。如今走在辖区街巷,每盏亮着的窗都是我的“灯塔”。守好这方烟火,就是对初心最好的交代。
最后,向保家卫国最可爱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的每一分付出与坚守。
(半岛全媒体记者 蒋凯 通讯员 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