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下伞绳,拿起草绳:28岁退伍空降兵把草编编成了家乡致富“金钥匙”

2025-07-31 10:03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13052) 扫描到手机

“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都有编艺人”,流传在平度新河镇的这句俗语,诉说着数百年历史的新河草编技艺源远流长。如今,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老手艺成为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新天地。

今年28岁的王湘龙当过五年空降兵,2020年返回平度新河老家后,解下伞绳的他拿起了草编绳,作为一名“编二代”,在承继父辈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通过“非遗技艺创新×数字传媒赋能”,助力新河草编实现传统外贸市场与国内新消费市场并行的“双保险”格局,带动周边近50个村庄闲散劳动力就业。在最近举行的青岛市第四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上,他带来的新河草编项目荣获一等奖。

王湘龙参加青岛市第四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

退伍老兵“反向创业”

2020年,王湘龙从部队退役,没有直接接手父母的传统外贸生意,而是另起炉灶,因为他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父母做草编包、草帽出口已有二十多年,订单稳定、生产成熟,但王湘龙看得清楚:“代工赚的是辛苦钱,没有品牌,利润薄,一旦外单波动,整个厂就跟着‘晃'。”电商崛起、新消费浪潮涌动,他坚信,草编不是过时的老手艺,而是能讲出新故事的“国潮符号”。

于是,他用自己当兵攒下的积蓄,没向父母要一分钱投资,只提出一个请求:“你们做工厂,我来做市场,产品给我,我来卖。”就这样,在父母将信将疑下,王湘龙成立了青岛湘楚宇草传媒有限公司,专注国内市场,主打“新河草编”品牌化运营。

转机出现在2022年。山东省启动“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并面向全省遴选“山东手造·优选100”产品。王湘龙第一时间报名,“想都没想,就觉得这是机会。”

结果,他的草编产品成功入选,更关键的是,通过这个平台,他们与山东高速集团达成合作,成为“山东手造”进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首批入驻品牌。2023年7月,第一家试点落地潍坊西服务区。三个月,销售额突破30万元。

“这个数字在出口行业不算什么,但对我们来说,是利润的增长。”王湘龙说,年底结账时,他给父母结算货款,提货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让老两口愣住了。从此,父母的态度悄然转变——从怀疑,到认可,再到全力支持。

用草帽打开全国市场

有了省内高速服务区的成功经验,王湘龙的目标更远了:把新河草编推向全国。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踏上“拓荒之路”。沿着深海高速、京沪高速,凡是旅游城市周边的服务区,他一个一个跑。不到一年,行程超过7万公里。

“这不像参加‘山东手造’有政策托底,这是真正的商业交锋。”他说,“我要说服管理方、商户,甚至要让他们相信,一个外地来的草编包,能比本地特产卖得还好。”

为了打破僵局,他深入当地调研,发现扬州历史上有蓑衣编织传统,也有本地草编厂。“为什么不把我们的技艺,融入当地的文化?”

于是,他主动对接当地工厂,将新河草编的现代设计与扬州传统工艺结合,推出联名款产品。既保留了地方特色,又提升了产品质感。结果,新品一上架就热销,销量甚至超过了部分本地土特产。

如今,王湘龙的草编产品已进驻山东省内19个高速服务区,覆盖青州古城、养马岛等知名景区。2024年,仅省内服务区销售额就接近700万元。而在天津、扬州等地,越来越多的高速服务区主动抛来橄榄枝。他的草编包,出现在全国各地游客的购物袋中,热销程度甚至超过了本地产品。

全方位探索“内销定制”

创业这些年,王湘龙常常亲自站柜台,与顾客面对面交流。“我发现,虽然我们的外贸产品在设计和款式更新上具有优势,但如果完全照搬,往往会出现‘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他说,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有着截然不同的消费习惯。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王湘龙和他的团队开始收集一线反馈,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工厂,进行调整和改进。

针对国内市场对美观和实用性并重的需求,王湘龙决定在材质上做文章。传统的草编材料虽然美观,但容易发霉、使用寿命短,于是他们采用纸草——由小麦秆、玉米皮打成纸浆后纺出的天然素材。这种材料不仅具有自然纹理,还能编织出更丰富的结构花纹,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耐用性和美观度。

除了材质上的改进,王湘龙还意识到,国内外市场的使用习惯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国内消费者非常看重包袋的内衬、侧兜和拉链等细节,而这些往往是外贸产品所忽略的。

同时,他们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和消费群体的需求,开发了多个自主品牌的产品系列。“不止是个包”系列结合了动漫元素和IP,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针对旅游群体,他们推出了以藤条编织的青岛特色螃蟹、贝壳形状的草编包,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必备单品。

此外,王湘龙还积极调动“外脑”,与高校合作举办设计大赛,通过与获奖者合作的方式,共享市场收益,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意活力。

线下销售取得不错成绩的同时,王湘龙也在通过线上分享,为新河草编引流。“五六七八这几个月是草编产品销售的旺季,但常规直播成本太高,所以我们把工厂车间变成直播间,让手工师傅出镜,一边制作一边讲解。”王湘龙回忆道,“四个月的时间,直播间销售额就达到了300万元。”

而在淡季期间,他们则通过与达人合作的方式,减少费用支出,最大化利用线上平台的流量红利。即使不是常态化直播,也能为工厂订单提供新的突破口,许多产品甚至卖到需要预售。

创新模式带动两万人增收

2023年,王湘龙代表新河草编南下深圳参加了一场展会。正是在这次展会上,他结识了一位有着同样军人背景的大客户。“我们聊得很投机,因为都当过兵,无形中拉近了距离。”王湘龙回忆道。

这位客户的企业对环保理念非常感兴趣,希望利用回收材料生产特色产品,并且需要手工编织包。了解到这一需求,王湘龙立刻邀请对方到工厂考察。最终,通过环保材料和新河草编的传统技艺结合,双方合作推出编织包系列产品,至今,生产的编织包已达六十万只,不仅成为王湘龙创业历程中的“大单”,也为当地的草编技艺在行业内的传播提供了载体。

在王湘龙看来,非遗技艺背后,是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而自己作为一名创业者,责无旁贷。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扬这项非遗技艺,他采用了“公司+加工点+农户”的新模式。

“很多草编技艺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必须依靠人工手艺。”他说,“我们通过设立多个加工点,为就业渠道狭窄的中老年妇女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目前,这种模式已经覆盖了周边2万余名闲散劳动力,公司还优先招困难家庭成员,并将手工加工活派送到家中,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赚取加工费。有些农户(即编工)通过编织产品,每年能增收3万余元。

“我觉得这份事业很有意义,既能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还能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他说,新河草编有数十种不同的编织技术,每一种都需要精湛的手艺和耐心。“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新河草编,让它成为家乡的一张名片。”

(文/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好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