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条线正在深度转型:关停网点转智能交互、缩里信用卡转全场景整合、整合App转综合服务……
半岛全媒体记者 文鸿飞
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叠加净息差持续收窄,促使近年来银行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为优化资源配置并降本增效,银行打出“组合拳”:裁撤部分经营效益低功能冗余的网点,智能交互等成转型方向;停发联名卡缩减高端卡权益,转向全场景整合;下架整合户活跃度低、运营成本大的各类银行ApP,转向综合服务……
调整改革的效果如何?未来趋势在哪里?且看记者的相关调查采访。
线下网点
半年退出2677家线下网点,智能交互等成转型方向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开信息,今年上半年约有2677家“商业银行”的线下网点获准退出。而2024年上半年,累计约有1126家商业银行网点获准退出,2024年全年国内商业银行累计约有2483家线下网点获准退出。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获准退出的商业银行线下网点数量已高于去年全年。另据金融监管总局近日更新的金融许可证信息,以机构退出日期为准,截至7月21日,今年以来已有3110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退出。具体来看,截至7月21日,今年以来有305家国有大行分支机构退出,占比9.81%;股份行、城商行分别有157家、121家分支机构终止营业,占比分别为5.04%、3.89%;农商行获批关停的分支机构最多,达2490家,占比80.06%。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分支机构的加速关停并非是金融业务与服务的收缩,而是服务渠道的转型升级,目的在于推动网点资源进一步向金融服务供给相对薄弱的地区倾斜。部分网点被裁撤关停的同时,不少新增网点涌现。
针对银行线下网点加速退出的问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线下网点加速退出意味着银行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正在经历根本性变革。传统依靠物理网点进行业务拓展和客户服务的模式逐步让位于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银行服务模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渠道变更,更是银行业整体生态的重构。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则认为目前支行网点退出的主要原因包括:商业银行数字化进程加快,线上渠道对物理网点的替代持续演进,传统物理网点的服务功能、服务半径正在被重新定义。商业银行从发展战略、运营成本等角度考虑,有序推进资源整合与网点布局优化。
至于未来银行线下网点的发展方向,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石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银行网点正在向“智能交互、亲切温馨、灵活包容”转型。
信用卡
权益收缩数量连降,全场景整合成方向
曾几何时,信用卡业务被认为是银行业一大利润增长点,高端信用卡则是商业银行综合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来,银行不断缩减信用卡权益,高端信用卡也未能幸免。缩减权益的同时,有银行还直接停发部分信用卡,更有银行直接关停信用卡中心。“多管齐下”的结果,则是信用卡数量的持续下降。中国人民银行6月下旬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进一步减少至7.21亿张,这是该指标连续第10个季度环比负增长。
7月17日,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万事达世界之极信用卡贵宾休息室权益将面临调整,服务商从国际知名的PriorityPass更换为本土企业无限次全球贵宾厅,且无限次使用权仅限主卡持有人。事实上,光大银行此次的调整并非个例。梳理发现,7月份,招商银行、汇丰中国等多家银行官宣部分高端卡产品权益及活动更新。放长时间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0家银行对旗下信用卡的相关服务或权益进行了调整,涉及积分价值与兑换规则调整、出行权益取消与限制、医疗与生活权益调整等多个维度。
业内人士分析,此轮调整并非简单的“权益缩水”,而是银行在行业大分化背景下,基于成本上升、风险管控压力增大的背景,为追求长期可持续的经营模型和行业整体健康发展所采取的主动举措。
关停信用卡中心,是银行为追求长期可持续的经营模型和行业整体健康发展所采取的另一主动举措。7月28日,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今年以来,已有41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相继“退场”。交通银行则是其中的典型范例,截至目前,交通银行已先后注销了35家信用卡分中心。此外,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等旗下的部分信用卡分中心也于年内获批终止营业。
与调整权益和关停信用卡中心同时发生的,还有银行停发部分信用卡。7月16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基于自身业务调整的考量,自2025年8月31日起,将停止发行部分信用卡产品,同时对信用卡产品的卡面进行调整。此次中国银行停发的信用卡产品共计24款,涵盖联名合作类、主题特色类等多个类别。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浦发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银行接连公告停发部分信用卡产品,且涉及产品多为联名卡,停发原因多为“业务策略调整”“更好提升服务质量”“合作到期”“业务发展需要”等。
对于上述调整,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是银行基于市场变化、经营需求和消费者用卡需求等调整产品类别及权益,实际上是银行重塑业务结构、优化经营策略的常见方式,也是存量竞争之下匹配差异化客群需求、顺应商业规律的体现。这不仅是产品结构、业务条线的优化,更是整个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
江苏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蒋昭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信用卡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全场景整合。信用卡将突破单一信贷功能,转而打通支付、财富管理等服务链路,构建起全场景的金融消费生态。二是用户的持续深耕。在信用卡的权益设计上,银行应利用客户画像精准匹配特色化权益,更加注重客户的高频刚需和实际使用体验。三是科技赋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推进信用卡数字化运营和数字化管理,同时推动包括数字人民币在内的数字币与实体卡的融合,进一步优化数字化服务体验,并通过智能风控技术提升资金安全,更好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银行类App
整合成主要趋势,摆脱单一工具转向综合服务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各类银行类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分别专注于理财、支付、生活消费等不同服务领域,各有单独App进行覆盖。然而,近年来,停用、下架与整合已成为银行类App发展的主要趋势。
“直销银行App下架了,里面还有资金怎么办?”7月3日,江西银行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了一条“操作指南”,指导客户在金e融直销银行App下架后,如何办理业务以及将资金转出。此前,6月25日,北京银行旗下直销银行App相关服务也已迁移至北京银行“京彩生活”手机银行App。其实,直销银行App已历经多轮退场。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共有22家银行推出了直销银行App,至2017年,这一数量突破百家,并一度达到135家的峰值,其中城商行占比最高。自2019年起,不断有银行下架直销银行App,如今搜索相关App,仅有廊坊银行、徽商银行等10多家银行仍在运营,数量不足巅峰期的十分之一。
梳理发现,近期被下架的银行类App不止直销银行App这一类。7月16日,华润银行发布公告称,润钱包App将于2025年10月15日起正式停止服务,原App内功能(包括注册登录、余额、优惠券等功能)将全面迁移至华润银行App。更早之前,3月31日,北京农商银行旗下的信用卡App“凤凰信用卡”业务功能迁移至“北京农商银行手机银行”App中。
针对上述银行类App频繁下架的现象,业内人士认为,用户活跃度低、功能可替代性强、运营成本高昂,是多数被下架的银行App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银行App正加速整合,这一过程标志着从重开发向重运营过渡、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各类手机银行也在摆脱单一的工具导向,转向场景化、生态化、系统化的综合服务,提升用户体验,真正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此外,关停部分金融类App,也是监管导向和风险管控的需要。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的通知》中提出,金融机构应当加强移动应用统筹管理,“对用户活跃度低、体验差、功能冗余、安全合规风险隐患大的移动应用及时进行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
- 截至上半年已有超50家被吸收合并 改革重组促村镇银行整合提质
- 告别App“套路”!工信部发布用户权益保护合规管理指南
- 好消息!青岛地铁这4条线传来新进展
- 富德生命人寿青岛分公司第十届“创优杯”运营条线业务技能竞赛暨2025年“教师节”活动盛大启幕
- 以案为鉴,筑牢防线 ——恒丰银行青岛分行运营条线案例警示九州体育赋能培训会举办
- 民政部:从未设立或批准设立“一脉养老”“惠民工程”项目 有关App涉嫌诈骗
- 机票退改签、假冒政府App 年关将至警惕这些新骗术
- “上海挂号预约”App什么来头?号称协助就诊,实则是号贩子炒号
- 在App参加活动就能领万元奖励?官方辟谣!提醒公众警惕诈骗
- 新进展!青岛地铁三期7条线全面进入主体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