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里岔镇: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降本增效

2025-07-30 09:24 大众报业·九州体育阅读 (17394) 扫描到手机

7月21日清晨,胶州市里岔镇河北村的街头公园里,几位老人正带着孩子在崭新的健身器材上嬉戏,青砖铺就的小径旁,爬墙梅花顺着竹篱笆攀爬出勃勃生机。谁能想到,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堆满杂物的闲置空地。“以前路过都得绕着走,现在成了咱村的‘小花园’,这变化全靠村里党员带着大伙干!”村民韩廷义的话里透着自豪。

在里岔镇,这样的蝶变并非个例。这个拥有101个自然村的农业大镇,近年来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党建引领、三力协同”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少花钱、多办事、能持久”的新路子。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镇环境整治支出同比下降55%以上,3项经验入选胶州市典型案例汇编,肖家村模式更被列为全市推广样本。

“张大哥,您门口这点柴火垛,我帮您咱俩一块挪到统一划定的存放点吧。”清晨五点,小草泊村党员刘进维就穿上红马甲在村里巡查。作为党员示范街的“街长”,他每天要走遍责任区的42户人家。在里岔镇,像刘进维这样的党员“环境哨兵”有960余名,他们胸前的党员徽章成为带动群众的“强心剂”。

该镇创新“分众管理”机制,将村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纳入“先锋梯队”,通过三项“优先”政策激发动力:表现突出的村干部优先获得奖励,优秀党员优先纳入后备力量,积极分子积分达标者优先发展入党。今年以来,24名村干部、12个村党组织获表彰,76名党员进入后备队伍,11名积极分子被确定为发展对象。

“以前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是‘党员带、大家干’。” 肖家村村党支部书记肖政委深有感触。这个曾被列为“基础薄弱型”的村庄,通过党员包片责任制焕发新生:党员带头清理自家房前屋后,再挨户动员;把闲置宅基地改造成“共享苗圃”,党员负责日常管护。

“五类村庄分类管,周月季评连轴转”,这是里岔镇干部口中的顺口溜,也是该镇强化党组织引领力的生动写照。民生保障办公室副主任刘杰介绍,通过构建“镇党委—新村党委—自然村党组织”三级联动机制,全镇101个自然村被精准划分为强基示范型、政策带动型等五类,形成了“一类一策、一村一策”的整治图谱。

“王婶,您家积分够换一袋面粉了!”在里岔镇信用超市,管理员杜超正给村民登记兑换。这个由镇里统一规划的“超市”,货架上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村民凭参与环境整治的积分就能兑换。“用20个积分换了这本《农业技术》!”崔家庄村村民崔永见举着刚从信用超市兑换的书籍说。目前全镇18家信用超市累计兑换物资16万元,2600余户获评“美丽庭院”。

“以前劝村民打扫卫生,嘴皮子磨破也没用;现在大伙主动问‘今天有啥活儿’。”前观音堂村党支部书记周颜英说,变化源于村规民约的“硬约束”与“软引导”。该镇新修订的《“四主动六不得”村规民约》,从垃圾清理到家禽散养列出10条 “红线”,通过“村头板凳会”“传统讲堂”讲透政策。如今,乱堆乱放现象同比下降53.5%,“村里事大家管”成了共识。

村民赵桂兰打开手机展示村里的“找茬群”,“村口老槐树下有堆垃圾,我拍了照发群里。”这个由镇里搭建的微信群,村民可随手拍发问题,网格员接单整改,整改情况公示接受监督。“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得让群众当主角。”环卫组组长郭磊说,里岔镇的秘诀在于“奖评驱动、约束驱动、监督驱动”三力共振。在肖家村,村民议事会讨论决定:把清理出的闲置地种上高产糯玉米,收益归村集体再分红;在宋家庄村,老人们自发组成“夕阳红监督队”,每天巡查劝导……从“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被充分激活。

行走在里岔镇的乡间小道,昔日的“垃圾点”变公园,“臭水沟”成景观,闲置地生金。数据背后,是党建引领的制度创新,是党员先锋的示范带动,更是群众智慧的生动实践。

里岔镇党委书记孔浩说:“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里子工程’,它改变的是乡村面貌,凝聚的是党心民心,催生的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10月份我们将16处闲置空场导入共富菌棚、金蝉养殖等产业项目,预计可带动增收100余万元,继续探索‘少花钱、办好事’模式,打造美丽乡村‘齐鲁样板’。”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超 通讯员 王雪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