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时评丨高温下的城市温度与治理智慧

2025-07-18 10:32 大众报业·九州体育阅读 (108196) 扫描到手机

九州体育评论员 梁湘

当西安市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局地气温突破40℃时,西安地铁站内的人潮涌动不再仅是通勤的景象——入站通道里,市民自带凉席、折叠椅席地而坐,甚至有孩童趴在凉席上写作业。面对市民“蹭空调”的朴素需求,西安地铁以“专设纳凉区、开放至运营结束”的回应,不仅化解了公共空间管理的矛盾,更在高温中传递出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从“被动接纳”到“主动服务”,纳凉专区展现治理升级

过去,地铁站纳凉常被视为“蹭资源”的边缘行为。2017年西安地铁青龙寺站曾出现纳凉市民挤满楼梯两侧的场景,彼时地铁方因缺乏明确管理依据,只能以“维持秩序”为主。而今,西安地铁在全市站点统一划定纳凉专区,配备座椅、增设广播提示“文明纳凉”,工作人员实时巡查引导,将“被动接纳”升级为“主动服务”。这一转变背后,是对市民需求的精准洞察。

更值得关注的是,纳凉区的设置并非“一刀切”。在西安小寨站等客流大站,专区选址避开出入口与扶梯,既保障通勤效率,又为纳凉者留出空间;在非高峰时段,工作人员会灵活调整座椅布局,避免资源闲置。这种“动态管理”模式,既满足了弱势群体的避暑需求,又维护了地铁作为交通枢纽的核心功能。

平衡文明与包容,公共空间接受“温度”考验

纳凉专区的推行,本质上是公共资源分配的伦理实践。当市民何女士表示“纳凉者自觉不打扰通勤”时,我们看到了城市文明对公共利益的尊重。但现实中,仍有个别市民在出入口席地而坐、孩童奔跑嬉闹,这些行为不仅阻碍通行,更可能引发安全隐患。

对此,西安地铁的治理策略体现了“包容而不纵容”的智慧:一方面通过广播、标识持续引导文明行为,另一方面对占用消防通道、大声喧哗等行为及时劝阻。这种“软引导+硬约束”的结合,既保护了市民纳凉权利,又划清了公共秩序的底线。正如市民所言,“如果都自觉文明纳凉,没什么不好”——当个体需求与集体利益达成共识,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成为共享的“清凉驿站”。

建设城市治理的“清凉样本”,还需长效的机制探索

西安地铁的纳凉专区并非孤立举措。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一实践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平急结合”的范式。当极端天气成为常态,如何将应急响应转化为长效机制?西安地铁的答案是:将纳凉区纳入年度运营计划,明确“整个空调季持续开放”;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流高峰,优化专区位置与座椅数量。这种“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思维,正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体现。

高温下的城市,需要更多“有温度的治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包容度上。当外卖骑手能在银行网点避暑、环卫工人能在奶茶店歇脚、市民能在地铁站纳凉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清凉,更是社会温度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