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预定利率跨入“1”时代!预定利率1.5%分红险产品已登场,后续或将继续下行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天书
6月以来,多款2.5%预定利率的人身险产品已停售“离场”,同时,同方全球人寿打响市场“第一枪”,上新的“传世尊享”系列分红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已从目前市场2%的上限下调50BP至1.5%。随着“预定利率挂钩市场利率”机制的推出,以及LPR和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保险机构也借机调整产品策略。未来,分红险或将成为主流产品形态。
利率2.5%产品部分“离场”
据悉,同方全球人寿等保险机构已发布预定利率为1.5%的分红险产品。例如,同方全球人寿上新的“传世尊享”(寿险(分红型)、“传世尊享”(F款)终身型)、“传世尊享”(寿险(分红型);中意人寿推出的一生中意终身型)福享版、中意悠然金生两全保险(分红型)等。“‘传世尊享’G款、F款的预定利率为1.5%,较市场上限有所下调。”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预定利率1.5%的保险产品被推出的同时,6月以来,也有部分预定利率为2.5%的保险产品已经提前停止销售。例如,中英人寿表示,从6月13日24时起,在全国范围内停止销售中英人寿鑫盈家终身网)、中英人寿悦活人生年金保险、中英人寿悦活人生年金网),此次停售的原因为“公司销售策略调整”。此外,上海人寿、国联人寿、长城人寿等也分别有产品在不同渠道停售。“借产品调整的契机,保险机构优化产品费用,递延佣金设计,在强化利率风险管控的同时加强费用管理,进一步推动降本增效。”一位行业内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少保险机构已经储备了预定利率调整后的产品,但考虑到市场情况,对产品切换较为谨慎。
人身险预定利率受到影响
今年初,监管部门推出“预定利率挂钩市场利率”机制。《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显示,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应定期组织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召开会议,结合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变化和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情况,研究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有关事项,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受到连锁反应影响。
5月20日公布的最新一期LPR数据显示,1年期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均较前值下调10个基点。同日,六家国有大行官宣下调存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已跌破1%,三年期和五年期均下调25个基点,分别降至1.25%和1.3%。
此前,4月21日,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公布,为2.13%,相较于一季度发布的2.34%的研究值下降21个基点。“人身保险产品定价迎来关键调整窗口。”金融系统业内人士武忠言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表示,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较今年一季度公布的2.34%继续下行0.21个百分点。这一动态折射出我国金融市场利率中枢持续下移的深层变革,也为保险行业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新考题。后续,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或将继续下行。华泰证券研报称,随着市场利率下降,寿险产品预定利率有望在今年三季度下调,传统险预定利率或由2.5%下调至2.0%,分红险下调程度或有变动。
万能险结算利率面临挑战
作为保险机构收揽保费的主要渠道,万能险的结算利率也面临挑战。
结算利率是保险机构向保单持有人实际分配收益的利率。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9日,已有991款万能险披露5月份结算利率,最低为0.36%,最高达到3.5%;平均结算利率为2.76%,较去年同期下降0.21个百分点。拉长时间线来看,2024年1月,万能险的平均结算利率可达到3.28%,如今这一数据已减少0.52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5月份万能险平均结算利率下滑有三类原因,“一是固收类资产收益率下降叠加权益市场波动,使得险资投资收益承压;二是监管部门为防范利差损风险,要求结算利率与实际投资收益匹配,压降了万能险利率上限,使得产品结算利率随之下降;三是险企为平衡客户收益与自身财务稳健性,也会主动调降万能险结算利率以降低负债成本。”
分红险或将成为主流产品
自202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调整产品策略,加大分红险产品的“上新”、销售力度。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的数据,今年以来,人寿保险产品共上新400余款,其中分红型近150款,占比近40%;年金保险共上新280余款,其中分红型80余款,占比超30%。
“行业都意识到,分红险将成为主流产品形态,加大产品转型力度,头部险企正探索差异化的分红策略,部分创新型年金险将分红与健康、养老场景结合。”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朱俊生曾预计,未来,分红险或成为“稳健型”产品线中的主力军,尤其适合“中风险偏好”人群。
最后,专家提醒,保险是长期财务规划工具,消费者切勿因“停售”或“预定利率下调”而匆忙决策。消费者应结合自身的现金流规划、家庭责任与未来支出需求,作出理性选择。
相关新闻:
中长期大额存单“下架”
当前,国有行、股份行在内的多家银行中长期大额存单已不见踪迹,纷纷“下架”。
近日,记者以市民身份咨询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恒丰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网点,多数网点中的5年期大额存单已经无法买到。“我们行内5年期大额存单是不定期投放,近期一直没有额度。现在3年期的大额存单还可以买到,周一、周四的早上9:30定时投放,需要的话可以留意,利率为1.55%。”工商银行青岛香港中路阳光支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部分银行中难觅3年期大额存单的身影。建设银行青岛李沧支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行内2年期、3年期的大额存单暂时没有额度,有1年期的在售。”
“6月中旬,我自己手里正好有一笔大额存单到期,想找利率合适的大额存单继续存入,但是咨询后发现,很多家银行5年期的大额存单都不见了,有的银行连3年期的也没有了。”市民韩女士告诉记者。“一家国有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如果我想存中长期的大额存单,也可以转换思路,每个月10日关注一下国债。该工作人员告诉我,国债利率一般比他所在银行的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的利率高0.1%。”韩女士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也表示,银行暂停发行中长期限大额存单、不再提供中长期特色存款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负债成本、稳定净息差。在银行业对息差收入依赖较高的情况下,银行需要降低负债成本稳定净息差,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此外,娄飞鹏补充道,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根据自身负债结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调整不同期限存款产品利率,甚至出现存款利率倒挂,也是调整负债期限结构的表现。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建议,投资者应适当调整资产配置策略。首先,考虑分散配置,提高流动性,优化风险收益匹配。可以将闲置资金部分流向3年期及以内的定期存款、短期大额存单,在保障资金流动性的同时锁定稳健的利息。其次,可以关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高信用、流动性尚可的固收类产品。尤其是储蓄国债、柜台国债等,其收益率往往高于同期定期,风险低,是较好的替代品。同时,拥抱多元配置,适度参与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和优质债券基金。这些产品一般收益高于活期,而且能根据个人风险偏好选择不同风险等级。此外,对于有更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适当增加优质蓝筹股、指数基金等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获取更高的长期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