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从贫困村到示范村,三十载坚守终见花开!高维玉用初心和担当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

2025-04-30 19:50 大众新闻·半岛新闻阅读 (3589) 扫描到手机

在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有这样一位基层干部,他用30多年的坚守,带领村民从贫困村走向示范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他就是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高维玉。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高维玉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接受表彰。

归来赤子心,誓拔穷根筑富梦

1958年,坐落于大沽河干流中上游的产芝水库开工建库,沟东新村作为当时一个库区整体搬迁村随之成立。“我毕业的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农村娃能在城市找个工作那都是让人羡慕的事,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要放弃大好的机会,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1985年高中毕业后,高维玉放弃在外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

“我是带着誓言回来的,我一定要让全村人摆脱贫困,拔掉穷根子,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为了这个誓言,高维玉扎根基层一干就是30多年,带领村民从一穷二白的省级贫困村,蝶变成为组织强、产业兴、治理顺、民心聚的示范村。

党建强根本,走出实践新路径

高维玉在回村后先从村“两委”干部做起。“我其实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接的‘担子’重,所以如何去做,我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在一步步基层工作经验积累中,高维玉深谙要想村庄发展好,班子必须建设好,党员必须发动好。当他成为“领头羊”后,带领沟东新村党委坚持“一统领三整合”,深化拓展“莱西经验”,以村庄布局调整为契机,优化新村党组织体系,构建“新村党委——5个自然村党支部——16个党员中心户”的组织链条,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他带领党员干部更新办事理念,把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付诸实际行动,常态化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联户”活动,充分发挥“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引领作用,让“大事找支部,小事找党员”成为村民的习惯,透过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让全体村民体会到凡事有依靠,遇事有组织,生活有奔头,真正走出了一条“莱西经验”的实践样本路径。

党员来带头,产业发展促民富

“只要选好路子,找对方法,定能蹚出一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幸福之路”。高维玉坚信,选准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但沟东人均八分地,靠粮食种植谈何致富?2014年,他带领新村一班人外出跑调研,走遍了省内30多个村,敏锐地认识到,沟东这片土地水好、土好,最适合种植葡萄。

为打消群众不敢种、不会种等诸多顾虑,他带领10多名党员干部先干起来,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带动全村葡萄规模超过1500亩,还拓展了葡萄采摘、研学、民宿等10多项业务,村民年均收入超3.6万元,较2014年翻了6倍,一串串葡萄不仅打开了老百姓的“致富门”,也让一个省级贫困村蝶变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村庄得蜕变,村民共筑幸福村

“村子治理和发展,党组织起引领作用,最关键还要调动好每名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只有大家把村子当作是自己的家来爱护,来管理,才能真正使村庄变美、变富、变强。”这些话高维玉经常说,他带领合作社承接村内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先后修建助老大食堂、葡萄长廊、库区移民文化展览馆等设施,最大程度的改善村庄“脏乱差”的环境。

高维玉带领新村党委推行了精细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根据村庄街道的不同走向,划分了16个网格,设立了16名网格员。坚持村民规矩自己定、村民的理自己评,成立了“三会两队一约”自治组织,修订沟东新村村规民约17条,每年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丈夫”“美丽庭院”等先进典型,示范带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村风好、民风好、家风好”成为沟东最鲜明的特质。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