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亩1亿斤!平度市仁兆蒜薹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又是一年蒜飘香,又到一年收获时。青岛"蒜薹之乡"平度市仁兆镇的6万余亩蒜薹迎来丰收季。在前头自然村的种植基地里,成片的蒜田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辛辣清香,蒜农们正弯腰打薹、捆扎装车,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种的是早熟蒜种,两层地膜一盖,上市时间比常规品种足足提前半个月!”前头自然村种植户代文阳擦着汗笑道。他身后,十余位村民正娴熟地抽出蒜薹——指节轻叩蒜茎中段,手腕向上一提,一根长约60厘米的翡翠色蒜薹便完整抽出。这种“早半月”种植技术通过提前播种、双层覆膜保温,不仅缩短生长周期,更让仁兆蒜薹在五一黄金周前便抢占市场,
据了解,位于大沽河畔的平度仁兆镇作为青岛市的大蒜主产区,也是远近闻名的“蒜薹之乡”。进入四月底,蒜农们迎来了蒜薹采收季,广阔的大蒜地里,到处是采收蒜薹的人群。“仁兆蒜薹,嫩、绿,相比别的产区长度也更长,很受市场欢迎,根本就不愁卖。”仁兆镇前头自然村网格书记代胜利说,蒜薹顶端开始打弯时是收获蒜薹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将蒜薹抢收销售到市场或存入冷库,不仅蒜薹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口感和品质也下降很多,虽然蒜薹刚刚上市,已经有200多名外地收购商慕名来到仁兆镇当地收购蒜薹。
据介绍,今年当地蒜薹产量高,每亩产量在1700斤左右,而且质量好,没有病虫害。全镇大蒜种植面积6万余亩,预计将有蒜薹5万吨上市,蒜薹成为仁兆镇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标准化种植,蒜薹产量、品质双提升
青岛平度市仁兆镇紧邻大沽河,土地肥沃,是青岛市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仁兆镇自古就有种植大蒜的历史,大蒜是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2014年,仁兆蒜薹被农业部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注册的“沽河”牌系列蔬菜,被农业部和山东省评为优质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有了这块金字招牌,仁兆蒜薹掀开了崭新的发展篇章。
为了将地标产品的种植标准推广下去,让广大老百姓转变传统观念,接受这种标准化种植方式,该镇以农业合作社和庄户学院为依托,一方面发动合作社种植大户率先采用标准化种植示范,从选种、播种、覆膜、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到蒜薹收获,一步步做给菜农看,让种植户看到标准化种植带来的高产和优质,不仅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了30-40%,而且蒜薹的品质也有大幅提升,常见的病害也没有了。另一方面该镇利用2012年8月创办的“庄户学院”,对该镇和周边种植户进行培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授课的同时,还邀请标准化种植大户走上讲台当“教授”,把自己的种植经验无偿地传授给农民,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最新、最直接的技术。十年多来,庄户学院累计培训9万多人次,其中有510名农民获得了国家信息库备案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因此大蒜的标准化生产得到迅速推广。
今年,仁兆庄户学院通过“‘新农人’+小‘兆’”的模式,在“和美仁兆”视频号开设“庄户学院微课堂”专栏,邀请“新农人”分享种植经验和成功故事,传授打蒜薹的技巧和大蒜的后期养护知识,确保蒜薹采收高效无损、品相优良,同时,保证后期大蒜收获质量,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仁兆镇将继续依托“仁兆蒜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金字招牌,积极发展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推广标准化生产和绿色种植技术,促进蒜薹产业提质增量,同时,瞄准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持续做强现代农业产业链,以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从“四六瓣”古种的传承,到如今6万亩"绿金条"的现代化种植,仁兆蒜薹正续写新的篇章。当冷链车满载着清晨采收的蒜薹驶向全国时,乡村振兴的答卷已写在田间,这片被蒜香浸润的土地,正以昂扬的斗志,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乐章。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晓伟 通讯员 杨雪琴)
- 胶东合韵,破“圈”协同!平度市首届文化旅游艺术节启幕
- 日照现代泌尿专科医院进社区志愿服务:共筑社区健康幸福新图景
- 平度市人民医院开展第18个全国疟疾日宣传义诊活动
- 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开通一周年:智慧地铁重塑岛城出行新图景
- 地铁6号线一期开通一周年!智慧地铁重塑青岛出行新图景
- 税收魔法师“童”行记,平度市红旗幼儿园变身税法游乐园
- 莱西:乡村道路“镶”上特色水果!创意+赋能乡村振兴,画笔绘出甜蜜新图景
- 打破高龄手术禁区,平度市人民医院实施ERCP手术为 90 岁老人“排石解难”
- 平度市人民医院走进李园街道办事处花窝洛村开展志愿服务义诊活动
- 见证青岛 | 探寻西海岸“赏花+”文旅新图景,开启春日浪漫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