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调查丨坐AI地铁、跟数字人逛街、让机器人管账!青岛用人工智能培育新活力
原来AI可以如此“接地气”!在青岛,可以用它管账、当导游,甚至乘地铁。4月25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岛地铁正式发布,标志着青岛在该垂直行业AI应用的探索中迈入新阶段。记者调查发现,AI应用场景在青岛已经遍地开花:日前,青岛市财税服务商会引入AI代账机器人,以全流程自动化重塑财税服务生态;信息化建设企业以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为安全生产筑起智能防线。从轨道交通到财税服务,从生产制造到城市管理,青岛正以AI为笔,书写“人工智能+”的多元实践图景。
轨道交通智慧升级
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重塑轨道出行
坐地铁遇到安全应急事件能秒级响应,对需要特需服务的乘客,可实现在进站时精准识别……这些智慧场景正在青岛地铁变成现实。4月25日,在青岛举行的智慧城轨发展大会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式亮相。这个由青岛地铁牵头研发的"智慧大脑",预计可带动千亿级产业链,未来还将让市民乘车体验更智能更贴心。
发布会现场
这个"最强大脑"具备四大创新亮点:一是完全解耦,实现算力、平台、大模型的完全独立,互不影响,具备部署未来更优模型的能力;二是全栈自主化,采用国产开源通识大模型为基座,自研城轨行业大模型;三是大小模型融合,采用MOE架构(分诊就医),构建“大模型+智能体”的混合专家型城轨大模型,全面覆盖轨道交通运营场景;四是数据思维链,融合行业、地铁企业等数据,构 建城轨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提升模型专业能力和准确性,增强输出结果可信性。
研发团队阵容堪称"全明星",集结了山东大学、华为、中兴等多家单位,系统梳理出407项市民出行需求,针对扫码乘车、紧急求助等高频场景开发了159个智能应用。未来还将拓展到机场、港口、电力等行业,预计带动千亿级产业链。
城轨行业大模型画像
数据显示,我国轨道交通总里程已突破1万公里,但运营成本高、安全压力大成为行业痛点。据介绍,城轨大模型应用体系搭建完成后,运营效率将提升超40%、乘客主动服务将提升超60%、生产作业流程将缩减超60%、成本降低将超30%。2028年,青岛地铁506公里线路全部开通后,可实现运营成本年节省超10亿元。
财税服务加码新智能
AI机器人引领行业变革
在青岛的财税领域,一场由AI驱动的效率革命正在展开。记者从青岛财税服务商会了解到,日前,商会引进了桔吉AI代账机器人,给传统财税服务装上了“智能大脑”。
传统财税行业存在效率低、成本高、风险管控难三大痛点,桔吉AI机器人能否破局?青岛市财税服务商会会长李霞告诉记者,这款AI代账机器人具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能够模拟并优化会计操作手法,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账目处理。
“具体而言,这款AI代账机器人在高效账目处理能力、智能决策支持以及高度可扩展性与灵活性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李霞表示,这款AI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分类和处理账目数据,大幅提升审账效率,同时确保账目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在智能决策支持方面,还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财务管理解决方案,如自动推荐最优的税务筹划方案,帮助企业降低税务风险。
“AI代账机器人的落地,标志着青岛市在人工智能财税应用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李霞表示,AI代账机器人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行业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也大幅减少人工操作、缩短审账周期的优势。同时,AI机器人严格遵守会计准则,确保账目处理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帮助企业规避财务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未来,会有更多人工智能企业和财税服务机构将目光投向青岛,形成良性循环的智能财税生态圈,
本土科技公司牵手北大AI团队
破解传统企业转型数字密码
"您见过会‘自学成才’的工厂管理系统吗?"在青岛威斯汀酒店的年会现场,青岛和利时创始人胡梅向台企业代表抛出这个问题。这位扎根软件行业近三十年的女企业家,正带着她的团队掀起一场企业数智化"静悄悄的革命"。
选择AI赛道,青岛和利时有自己的"小算盘"。"政策东风、技术突破、数据沉淀三股力量刚好在青岛交汇。"胡梅掰着手指算账:国产大模型Deepseek让研发成本直降60%,华为昇腾芯片解决了算力焦虑,而青岛制造业十年信息化打下的基础,就像给AI准备了"满汉全席"。
青岛和利时业务架构
“我们跟北大AI团队进行了合作,在知识图谱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且形成了自有产权智能体开发平台,可以快速构建智能体应用。”胡梅介绍,平台可以将企业的设备参数、供应链数据、行业标准编织成一张智能网络。"这就像给企业装了个'最强大脑',不仅能理解业务逻辑,还能自主决策。"
未来,AI智能体是否会重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形态?对此,胡梅表示,智能体是企业数智化应用的终极形态。信息化时代以PC+图形化界面为主要形态,注重企业内部管理;数字化时代以多端应用+图形化界面为主要形态,讲究生态化运营;数智化时代将以智能体+图形化+语言交互为主要形态,讲究智能化运营;随着AI的发展从代理者到创造者再到组织者,企业业务形态的进化发展也从人工业务到人机协同业务到机器自主业务转变。
智能文旅持续进阶
解锁“青岛未来旅游”新图景
青岛文旅曾面临季节性明显、体验深度不足等挑战。如今,AI技术正成为破局关键。从AI生成的宣传片刷屏社交平台,到AR技术重构的“海元宇宙”引爆夜间消费,再到智慧导览系统让游客“无感畅游”……这座滨海城市正以人工智能为引擎,重塑文旅产业生态,为全球游客开启一场虚实共生的未来之旅。
漫步青岛西海岸唐岛湾,游客佩戴AR眼镜后,眼前5万平方米的真实海面瞬间叠加虚拟光影:徐福东渡的帆船穿越时空而来,数字孪生的未来城市地标在浪花中若隐若现。这是全球首个“RAR(真实场景+增强现实)”项目——“海元宇宙”,自2023年上线以来,带动周边景区客流量激增,夜间消费提升。
在大珠山景区,一场“走花路,上春山”的智慧登山体验正成为新宠。机械花朵随游客步履绽放,地面手绘串联起花海秘境,AI算法根据游客偏好实时推荐最佳观景路线。第二十届杜鹃花会期间,“一周一主题”活动矩阵覆盖养生、运动、社交等场景,游客既能参与AI赋能的“花仙子巡游”,也能在“全民运动会”中通过抖音打卡“21天云锻炼计划”,用数字技术解锁健康生活新方式。
在琅琊台景区,语音助手“AI徐福”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历史讲解;东方影都融创茂的AI摄影机器人,3秒生成古风旅拍大片;灵山岛“碳普惠平台”通过算法核算游客碳足迹,兑换船票折扣或生态体验项目,引领绿色旅游风尚。
数据印证成效:2024年青岛接待游客超1.4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100亿元,同比增长13%。AI不仅破解淡旺季资源错配,更通过大数据营销平台精准触达目标客群,实现“全时全域”旅游的吸引力。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邵华 马正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