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卜钦龙:让千年艾艺绽放乡村振兴之花
在青岛胶州市洋河镇兴郭村,一座古色古香的“有艾工坊”里飘散着艾草清香,45岁的卜钦龙正指导村民制作艾草香囊。这位放弃韩国高薪回乡创业的“新农人”,用八年时间将传统艾草技艺发展为年产值超千万的产业链,让“草根”变“黄金”,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海归青年的“艾草情结”
2016年,在韩国从事贸易工作的卜钦龙偶然发现,源自《诗经》的艾草文化在日韩备受推崇,而家乡艾山虽以艾草得名,传统技艺却濒临失传。“艾草是中华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让它焕发新生。”带着这份文化自觉,卜钦龙毅然返乡开启二次创业。
面对乡亲们“艾草遍地都是,能赚什么钱”的质疑,卜钦龙跑遍全国艾草主产区调研。他发现传统艾制品存在工艺粗糙、附加值低等问题,决心用现代理念重塑产业链。在洋河镇政府支持下,他联合36户村民成立青岛艾山泽丰农业专业合作社,采用“林下种植+古法炮制+文创开发”模式,打造三产融合新业态。目前,艾山泽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已种植艾草面积约360亩,年产量达约35万公斤,研发出艾草锤、艾草香包、艾绒枕等10余种艾草产品,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近百人。
文化创新激活千年技艺
卜钦龙深刻认识到,在基层文化工作中,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他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发掘出艾草在中医艾灸中的独特价值,并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农业巧妙结合,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农业全产业链,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以艾为媒,卜钦龙精心打造传统文化传播新范式。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展会,他不仅普及了中医药知识,倡导了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他结合艾草手造技艺,创建了“有艾工坊”研学基地,开设了多个研学课程,让这些承载着民族智慧和匠人精神的产品走向市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截至目前,有艾工坊已精心设计并推出了超过10个独具特色的艾草手造研学课程,累计接待了5000余人次的研学团队。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绿色产业绘就共富图景
在兴郭村有艾工坊内,村民郭兰美正熟练地操作艾草绒研磨。“以前打零工年收入不到2万,现在当上技术工,年收入5万还可以种艾草换钱。”像她这样的“合伙人”在合作社已有20余人。卜钦龙创新“收货+用工”模式,农户既可房前屋后种植艾草提供原材料,也能通过培训成为技术工。
随着“艾草经济”兴起,曾经的撂荒地变成“绿银行”。合作社推广林下种植,既保持生态又提升效益,每亩综合收益达1.2万元。洋河镇人大主席张正明表示:“艾草产业带动全镇发展相关企业3家,年产值突破50万元,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路。”
站在艾山之巅,卜钦龙眺望着连绵的艾草田。“要让传统艾艺在新时代绽放异彩,让更多乡亲端起生态碗,吃上文化饭。”这位乡村振兴路上的“艾草使者”,继续用执着与创新书写着绿叶变金叶的传奇。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