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传奇|电影巨匠洪深“再现”青岛,《倒影》里寻觅九十年前盛开在银幕上的一树“桃花”
今年,是中国电影120周年,同时,也是《劫后桃花》在青拍摄90周年。
《劫后桃花》,不只是一部电影。它的身后,是一位剧作家的家庭经历,是一座城市的沧桑历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走进良友书坊,参观了《倒影——洪深与<劫后桃花>文献展》,听策展人王帅讲述展览背后的细节故事,剧照与花絮,老报纸与旧档案,真切而有力,讲述了编剧洪深与青岛与电影的渊源。
4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影影绰绰中,两个时空的春色,在倒影中拉伸出岁月斑驳的悠长,这其中,胶片闪过数百部影视作品,唯独那枝粉红的桃花,未曾凋谢。
良友书坊内,展览名为“倒影”,策展人王帅说,这个名字可以说是为洪深量身定做的,“倒影,我觉得是洪深跟《劫后桃花》的一个辩证关系,也是对洪深与青岛关系的解读”。
展览中,到处都是青岛的元素,电影取景地在汇泉,为了镜头逼真还设置了假桃花。一部电影远去了90年,如今除了影像片段一切都还在,包括剧本、剧照,和幕后拍摄的点点滴滴。所以,是不幸中的万幸。
展览的海报,仿照着当年的老报纸排版布局,将《劫后桃花》当年在山东大戏院放映的广告,和洪深发布的启事,以及展览信息详细公布出来,可以说是“倒影”穿越时空的另一种呈现。
一进门的大幅照片,是洪深夹着一份报纸的照片,裁切于他与导演张石川在青岛的合照。阳光中,他的轮廓鲜明,深邃的目光透过眼镜,直视着来往的游客。照片右上方题写着:“人生四十不算老,阅历既深精力多。秋风黄浦动征衣,洪深先生赴青岛。”这是一首诗的前四句,出自田汉。王帅介绍说,1934年的9月份,洪深来青岛之前,田汉一行人为他饯别,其间,洪深常常感叹人已40岁,已成老人,田汉不以为然,写下这首诗表达安慰。
“这次展览复刻了1934年《文学》月刊刊登的《劫后桃花》的剧本,看电影有很多方式,张石川拍摄的是一种形式,剧本又是一种形式,两种是有差异的,它们虽然核心相同,但不同的内容适合不同的表达场景”,而展览也是一种延伸的表达。
66幕剧,每一幕分工不同,场地有别,可以看出,早在90年前,中国电影的拍摄就已经很正规,“《劫后桃花》电影是一个系统的制作团队,包括剧本、拍摄、宣发等,跟现在没有多大的区别,更为珍贵的是,这些都保留了下来”。
“青岛,即胶州湾,山富树果,海有渔盐,人民安居乐业,原是富庶安乐的地方,海滨帆樯林立—山边百花齐放—沙子口渔舟晒网—李村集热闹市场”,剧本的开头,写下了青岛的乡野风景,而都市风景则代入了青岛被德国侵占的背景。
洪深(1894~1955年),是江苏人,他对青岛的背景为何如此熟悉且关注?一切还要从他的经历说起。
1912年从天津考入清华学校实科,1916年秋进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烧磁(瓷)工程专业。1919年,转入哈佛大学,师从著名的戏剧教授倍克学习戏剧,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专攻戏剧的留学生。1928年,洪深创意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中国话剧从此定名。而他也转身成为了一名剧作家。
他出身名门,先祖洪亮吉曾是乾隆年间颇有名望的文学家。到民国时期,洪深的父亲洪述祖被委任为内务部秘书,一时炙手可热。然而,1913年,洪述祖因卷入“宋教仁遇刺案”不得不避居青岛,当时舆论认为是洪述祖策划的。而洪深,也随着父亲的搬家,来到青岛这座城市。彼时的洪深,正在清华学校上学,寒暑假来青岛,他视青岛为世外桃源,是因为父亲在崂山的南九水修建了一处名为“观川台”的别墅。正是这栋别墅,才催生了后来的《劫后桃花》剧本。
“余至青岛,前后凡四次。两次在1913年夏间,一次在1914年春,一次在1914年夏天。统计在岛时日,不过四月。而见闻所及,颇有可记录者。”在《青岛见闻录》中,洪深描述了自己1915年以前来青岛的经历。“街上不见有多数巡警伫立,然秩序之佳,乃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况。”生活在青岛,洪深通过细致的眼睛,观察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感触很深,还写出了戏剧处女作《卖梨人》。这可以说是中国较早有对白的独幕话剧。故事是受到崂山梨的启发写的,讲的是一个卖水果的小贩如何被恶势力欺压和反抗的故事。
然而,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观川台被日军占领。洪深的遗憾和痛恨来自于他的作品《我的“失地”》,他“总得设法到南九水去探视一次。去时,总是一个人独自去的时候多……我轻易不敢对人家说,我才是这屋的真正主人”。观川台一度被作为日本料理店,后来经营不善,“日本人许我父亲可花6000块钱来赎回。但他不愿花钱买回本就是自己的东西。”不久之后,洪深彻底离开了青岛,1916年他踏上了留学之路。
“我的那次家庭变故,给我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决定,第一,我这辈子绝不做官;第二,我绝不跟那些上层社会的人去打交道。我要暴露他们,鞭挞他们。这样我就只有学戏剧这一条路。这条路我在国内学校读书时候就有了基础的。”多年以后,洪深对友人说,而他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
1922年,学成回国的洪深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任教,创作了《赵阎王》《五奎桥》等知名剧作,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者和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之后又编创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本以为他不会再与青岛发生过多的联系,谁想他还是来到了青岛,并再拍摄影片,任教于国立山东大学。(
□文/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图/来自良友书坊《倒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