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新闻眼 | 市北区小港湾休闲海钓码头年内启用,打造国家级海洋文旅新地标‌

2025-03-18 14:03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31082) 扫描到手机

海钓是现代海洋旅游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青岛市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出台,市北区抢抓机遇,积极承接发展全市“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启动“小港湾休闲海钓码头”建设工程。

日前,小港湾休闲海钓码头项目正式进入建设阶段,施工周期10个月,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建成启用。项目立足主城核心区稀缺岸线资源,新建192个海钓船浮泊位,配套登船平台、引桥及疏浚工程,构建总长超2200米的透水构筑物体系,致力于重塑青岛“后海沿”黄金岸线,打造国家级海钓产业示范标杆,开创全国主城区海钓综合体建设先河。

百年渔港转型海钓综合体

新建192个海钓船浮泊位

根据青岛市钓鱼协会提供的信息,随着海洋休闲旅游的蓬勃发展,目前该协会的注册会员人数已接近一万名。此外,有数据显示,青岛市的海钓爱好者数量不少于十万人。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明确表态,将致力于打造具有特色的休闲海钓项目,以培育海上休闲娱乐的新业态。

市北区拥有17.8公里黄金岸线,有发展海洋休闲产业的天然优势。之所以选定小港湾,是因为它悠久的港口发展历史,也是青岛主城核心区稀缺的码头资源。

小港湾湾内港口宽阔,水深浪静,全年不冻,是船只避风的天然港湾。自1896年起就是船舶的重要停泊港口.1899年德租时期小港码头始建,1901年7月竣工建成,历时两年。德国人采取了“移山填海”的方式,将铲除大鲍岛山坡挖出的石料土方用以围填建筑小港码头,当时的主要功能是装卸军火和建筑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繁忙的民船贸易港。资料记载,到了1912年,小港的进口帆船数量已达到5504艘次,出口帆船为4986艘次,充分显示了繁忙的贸易景象。

1939年12月,桅杆如林的青岛小港

胶州湾畔兴衰过往,吞吐历史云烟。1933年,《青岛港务辑览》在“青岛港湾之建筑”篇中详细描绘了小港的构造。小港以两道防波堤为主干,总长达到568公尺,这两道堤坝之间形成了宽约100公尺的航道,供船只出入。港内水域面积约为34.8万平方公尺,港底多岩石,平均水深超过5公尺。这个港口专为停泊和航行内地的小型轮船和帆船而设计,其水深适宜岸壁,并采用石块砌成,坡面长度达到2455公尺。帆船可系泊在港内,而小型轮船则停靠在港内的浮码头。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港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期。随着不断改建扩建、增加些设施,使得小港能够停靠500至1000吨级的客货船舶,乘潮进港的船只吨级也有所增加。

然而,随着城市功能的演变,小港原有的产业逐渐衰败。2004年,青岛市政府决定对小港湾进行整体规划改造,并实施了小港码头的闭港措施。如今,小港已转变为渔船和游艇的避风港。此次再度转型为休闲海钓产业集聚区,小港湾计划新建192个海钓船浮泊位,配套登船平台、引桥及疏浚工程。

随着工程推进,这座见证城市百年沧桑的渔港,正以智慧化、生态化、国际化的全新面貌,成为青岛向海图强的新引擎。

小港湾码头现状

“放眼全国海钓产业集聚区,基本都是在县级市或者郊外,小港湾海钓码头建成后,将是全国稀有的位于主城核心区的海钓综合体,更毗邻地铁2号线、世界之眼(海上旅游集散中心)、邮轮港区客运中心等交通配套,让广大钓友能够实现乘着地铁(邮轮)来钓鱼,这一布局不仅填补青岛专业规范化海钓市场的空白,更将助力青岛建设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城市。”现场项目负责人胡令崇表示。

生态治理“先行一步”

智能监管保障停泊有序

曾经一段时期内,小港湾的船舶停泊处于“小、散、乱”的运营状况,因船舶油污排放、垃圾入海、船舶噪音等问题饱受诟病,同时,“三无”船舶违法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

小港湾码头现状 摄影 丁飞

此次新规划中,市北区将通过集中泊位管理、淘汰老旧船舶、增设环保设施,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家住晓港名城的居民高玉女士说:“过去窗外飘着油污味,如今终于盼来改变。”

小港码头规范提升项目,工程一期建设位置,距离居民区800米 摄影 丁飞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避免扰民,我们的小港码头规范提升项目一期建设位置选在了距离居民区800米开外的海域,而且我们还将科学设置航道和泊位布局,确保船舶航行和停泊安全有序。同步配备智能监管系统,对海钓船统一调度管理,严格限定运营时段,航道规划远离居民区,往后居民也不用受凌晨船只噪音干扰。”胡令崇介绍,码头还将构建总长超2200米的透水构筑物体系,彻底解决“三无”船舶安全隐患及停泊混乱问题。同时使用科技手段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项目划定季节性禁钓区,推广环保铅坠与可降解渔具,联动国家级海洋牧场资源,构建“开发-保护-修复”循环体系。

据悉,作为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标杆工程,小港码头在规范提升建设的同时,将生态治理置于首位,通过集中泊位管理、淘汰老旧船舶、增设环保设施,从源头减少油污排放与垃圾入海问题,并对部分海域清淤疏浚,重塑海清岸美的宜居环境。小港码头规范提升投用后,预计区域空气质量与水质量将提升30%,助力市北区“蓝绿底色”生态战略落地。

小港码头将‌撬动10亿经济圈

激活“海上高尔夫”产业链‌

作为年均适钓期280天的北方优质钓场,小港湾坐拥带鱼、鲈鱼等丰富渔获资源,规范提升后预计将撬动超10亿元经济圈。通过“海钓+观光+消费”综合体模式,联动周边文旅商户,预计新增就业岗位260个,带动渔具销售、海洋文创等关联产业爆发式增长。

小港码头附近就是小港海鲜市集 摄影 丁飞

“现在小港码头附近也有一些海上垂钓和包船垂钓的业务,但是很不规范,往后如果规范化运营,肯定能吸引更多专业赛事和游客,渔具销售、海洋文创也可以打造成专业产业链。”青岛资深钓友林元和分析。

据悉,截至目前,青岛已培育了50余家海钓俱乐部,可与小港湾有望形成积极的互动效应。“我们项目还将引入海钓培训、赛事IP等业态,推动海洋旅游从观光型向深度体验型升级。”谈及未来规划,胡令崇充满信心。

作为青岛“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关键落子,青岛小港湾海钓码头项目将进一步盘活主城稀缺岸线资源,为历史城区更新和海洋经济创新提供双重范本。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渔港将焕发出“生态、产业、人文”相结合的新风貌,成为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通讯员 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