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一家三代五人从军!“老”党章是这个大家庭的传家宝
无论是解放战争时期硝烟遍布的战场上,还是新时代火热的军营里,这一家三代五人都践行了保家卫国、强军建功的理想和信念。3月11日上午,这个大家庭的第二代军人——莱西市望城街道后褚河头村的李连修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父亲留下的那本“老”党章,是这个大家庭的传家宝,一直激励着大家保持军人本色,为村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连修展示父亲李慎升留下的“老”党章
一家三代五人从军
莱西市望城街道后褚河头村最南面有一排特别的平房,4户房子的大门口都挂着“光荣之家”的牌匾,这就是李连修兄弟的家。3月11日上午,半岛全媒体记者来到李连修家时,他正在家里整理父亲的遗物。李连修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李慎升1946年入伍,1950年转业回乡。老人参加过解放战争,曾多次赴前线参战,是一名经历九死一生的老战士。
革命军人家属证
1977年1月,李连修的哥哥李建修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参军入伍,在一次执行任务中牺牲。“1983年,哥哥被追认为烈士,这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李连修擦着眼角的泪花,却不无自豪地对记者说。1979年1月,李连修的二哥李庆修也入伍参军,成为一名卫生员, 1982年1月,李连修也成为温州军分区的一名新兵。二哥李庆修的儿子李仕一长大后,成为李家第三代人中的第一名军人。
李连修展示父亲留下的相关材料
一朝为军人永远不褪色
望城街道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在战场上多次经历生死考验的李慎升老人回到家乡后,立即投入到了家乡的建设当中。他曾先后担任村庄人民公社的社长、村委书记,带领全村村民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当中。在默默奉献一辈子后,这名老兵于2001年与世长辞,但他的事迹和精神,一直被乡亲们传颂着。
李慎升老人获得的功劳证
李庆修1984年转业到地方后,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谁不方便出门,谁需要特殊照顾,他都一清二楚。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村民一个电话,李庆修随叫随到。在做好日常基本诊疗工作的同时,李庆修还经常入户巡诊,及时解除患者病痛。李连修回村后从事机修工作,由于不忘军人本色乐于助人,和二哥李庆修一样,都担任了村干部。李仕一2005年退伍后,也从事着朴素的工程劳务工作,凭借自己的勤劳、善良,获得乡亲们一致好评。
李连修(左二)和他的家人
父亲留下的“老” 党章成了传家宝
在李连修整理的父亲遗物中,四张“功劳证”格外引人注意。尽管有的功劳证上字迹模糊,但李慎升老人舍生忘死建立的功绩,却一直鼓舞、激励着后人。老人的遗物中,还有一本‘入党志愿书’,老人名字写成了“李振聲”,李连修告诉记者,以前因为时代原因,父亲的名字分别被写成为“李慎升”、“李顺升”、“李心升”等。
李慎升老人留下的证书和证件
李连修表示,无论名字写成啥,父亲在他们兄弟的心中一直是榜样,是引导他们保家卫国、善良待人的引路人。他们兄弟4人中,只有四弟因为要照顾父母而没有去当兵,这成了父亲和四弟共同的遗憾。李连修告诉记者,在父亲所有的遗物中,那本党章是父亲生前最珍爱的宝贝,也是他们这个大家庭的传家宝,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对照党章里的条款,查找自己的不足,传承好红色家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李慎升老人的入党志愿书
李建修烈士遗像
(半岛全媒体记者 焦功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