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将发展老年认知障碍社区支持网络,探索居家照护模式
10月21日,民政部召开“民政这五年”新闻发布会。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会上介绍,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契合中华文化传统,是用心用情关爱老年人、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生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民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加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推进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完善设施布局。指导各地以县域为单位,统筹规划布局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了一批功能衔接、服务互补、区域联动的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量、床位数量分别占全国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数和床位数的90.1%、37.4%。
二是优化运营管理。聚焦破解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小散弱”、持续运营难的难题,总结推广一些地方鼓励星级养老机构托管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经验做法,引导有实力、信誉好的专业品牌机构连锁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过以大带小、上下贯通,推动居家社区机构资源共享、转介顺畅、服务连续。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以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为抓手,引导各地聚焦居家高龄、失能、独居、空巢等老年群体需求,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康复护理、心理支持等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以及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助医、助急等居家上门服务,把老年人日常急需的养老服务送到“家门口”、“家里面”。
四是加强政策扶持。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多个文件支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各地落实新建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四同步”要求,多渠道增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场地。指导各地通过无偿或低偿提供设施场地、给予运营补贴、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等,助力养老服务机构在社区留得下、立得久。
李永新表示,下一步,民政部加快推进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向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汇聚,构建一刻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同时,培育连锁化、品牌化、专业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按需增加老年人急需的短期托养服务、入住机构前的过渡性适应性服务,积极发展老年认知障碍社区支持网络,有效探索居家专业照护模式。
此外,还将指导各地用好各类资金投入渠道,落实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开发性金融等支持措施,研究延续并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完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结构和评价体系,有力支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 山东省消协发布老年消费知识讲解第三期,盘点老年消费常见陷阱
- 民政部:二季度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各困难群体服务持续提升
- 7月起山东执行免陪照护服务政府指导价 同时照护两名及以上患者收费150元/日
- 青岛市出台《青岛市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实施细则》
- 真相来了丨老年旅客购买火车票到底有哪些优惠政策?铁路部门回应
- 山东今日起执行免陪照护服务政府指导价,免费照护如何做到“一人住院全家不累”
- 关注隐秘 “心灵杀手”!老年抑郁症防治,山东省慢性病医院专家这样说
- 关心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2025年山东省暨青岛市老年健康宣传周正式启动
- 青岛老年开放大学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报名
- 青岛开放大学联合青岛市社科联成功举办青岛市老年九州体育社科研究智库建设推进会暨理论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