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非遗守艺人:虎虎生威!母女合力缝出2.5米长大个布老虎,非遗手艺代代相传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孟达
布老虎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有着健康、平安等美好寓意,体现着民间手艺人的勤劳与智慧。在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有这样一对母女,她们醉心制作传统布老虎,让这门非遗手艺代代相传。
10月18日,城阳区河套街道孟家社区,孙文娟和她的母亲赵建美正在专心地缝制布老虎。“从我祖太姥姥就开始做布老虎,然后传给祖姥姥、姥姥、母亲,再传到了我这里。”今年49岁的孙文娟介绍,河套孟家布艺老虎传承百年,到她这里已是第五代,如今是城阳区非遗项目。“小的时候就看着俺娘做,边看边学就会了。”孙文娟的母亲赵建美今年75岁,作为家族这门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她从小耳濡目染跟着长辈学习,如今尽管年岁大了,但仍对这门手艺爱不释手,天天乐此不疲地在工坊里研究缝制。
孙文娟与母亲赵建美在工坊里制作河套孟家布艺老虎
孙文娟与母亲赵建美共同制作了长2.5米的大个布老虎
孙文娟与母亲赵建美共同制作了长2.5米的大个布老虎
“有一天突发奇想,和我母亲商量要做个大老虎。”在屋子里,一只2.5米长的大布老虎很是醒目,这是孙文娟和母亲赵建美用时一个月制作的大号布老虎,既展示出了母女俩的手艺,更体现出他们对于布老虎制作朴素而真挚的热爱。“我们家的布老虎有几十个品种,一般从几公分到几十公分尺寸的都有。”孙文娟介绍,城阳区河套街道及周边地区,小孩过“百岁”都有骑大布老虎的习俗,往往还要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寓意着虎头虎脑、虎虎生威,以保佑孩子能够平安健康成长。“如今过百岁用的老虎依然受欢迎,有时一个月能做四五个。”孙文娟说。
河套孟家布艺老虎的特色是刺绣多,老虎的模样也各不相同。“布老虎五官都用刺绣,眼睛凸出有气势,眉毛鼻子也造型各异。”孙文娟说,她与母亲平日经常研究布老虎制作,探索它的花样形态,除了常规造型的布老虎,还制作出了“龙盘五虎”等不同风格的作品。与此同时,河套孟家布艺老虎肚子里除了有珍珠棉做填充,还会塞上多种中草药香料,让活泼可爱的布老虎散发“香”气。
“非遗技艺要传承下去,就得能吃苦,有耐心。”孙文娟表示,制作布老虎讲究针线活,一针一线都不能缝歪,有时制作一个大布老虎要十几天,经常缝到“忘了时间”。孙文娟说,家族手艺代代相传,一件件作品也走入了千家百户,希望未来河套孟家布艺老虎能有机会走出国门,让中国传统非遗展示给更多的人。
赵建美对自己做的布老虎爱不释手
赵建美对自己做的布老虎爱不释手
孙文娟在制作布老虎
不同尺寸的布老虎
不同尺寸的布老虎
龙盘五虎体现着孟家布艺老虎的特色
龙盘五虎
河套孟家布艺老虎作品
河套孟家布艺老虎作品
河套孟家布艺老虎作品
可爱的虎头鞋
小尺寸的布老虎
-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常德河街:特色非遗 焕发生机
- 胶州:小艾草“燃”爆乡村非遗消费“热”潮
- 青岛故事|这个地下酒窖,存着6000余人的私家白酒!半岛记者独家探访山东“省级非遗”小众酒厂
- 千万网友点赞!全城寻找匿名放下2.5万的青岛大姐
- 青岛故事|女子在校门口放下2.5万,说了一声给贫困生后转身跑走
- 胶州张梅香:一腔热爱守承诺 退而不休为国家级非遗茂腔传承活力
- 山东非遗“触网”记:创新传承,活力迸发
- 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非遗文化跨洋出圈,在美国费城花展刮起中国风
- 暖闻回声丨对话省级非遗刘氏泥塑00后“守”艺人刘畅,倾听他的非遗传承与创新故事
- 即墨花边亮相国际家纺展 非遗技艺传递中华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