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9种贝类新物种
2024-07-06 13:57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92218)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科研团队近期于南海调查和采样工作中发现了9种未报道的贝类物种。科研人员经查阅相关文献书籍,观察比较模式标本,综合运用形态数据、解剖结构、生态习性、分子证据、并结合环流模拟、分布信息等,对9种贝类新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命名,并确定了它们在系统发育上的位置。其中,4个新种发现于南海深海,其余5种发现于浅海。
据了解,贝类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绝大数类群生活在海洋中,目前已报道有100000余种。
此次调查区域涵盖了近岸浅海以及深海平原、海山、冷泉等多种生境类型。南海临近世界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珊瑚大三角”,作为印太交汇区的一个边缘海,是连接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之间海洋生物扩散的关键区域。南海具备独特的海底地貌类型、复杂多变的海流、适宜的海洋生物的环境条件和多样的生境。近岸和岛礁有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中央海盆有深海平原、海山、冷泉等多种生境,为软体动物等海洋生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新物种的发现,一方面凸显了南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对南海生物的探索和了解仍有不足。对南海生物的探测研究可丰富对西太平洋及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的认知,促进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
- 看图学习丨建设海洋强国 总书记强调念好“山海经”
- 第一观察 | 总书记对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指引
-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海洋主题“公众开放日”暨2025年海洋宣传日普法活动在青岛湾栈桥码头举行
- 青岛故事|“观察深海珊瑚林,像置身深海花园一般”!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这个团队已发现1800余种海洋新物种
- 青岛通过海洋科技大市场等平台 挖掘成果加速转化
- 9万余条物种记录向全球开放 中国首个热带生物多样性数字平台发布
- 首次公布!我国空间站内发现新物种
- 青岛金融机构加力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 全球首个公里级气候海洋模拟系统获突破
- 探索“海洋科普+”新模式,搭建海洋科普合作大平台!青岛全力打造海洋科普之城